在中国,富士康可谓无人不知,它是全球500强、最大的代工企业,但也因为2010年4个多月的时间里,富士康先后有12名员工跳楼而声誉受损,近年来更是频频出走海外,在其他地区建设新厂。那么,一旦离开了中国大陆,富士康还能否续写往日的辉煌吗?
郭台铭的富士康始于大陆、发展于大陆
富士康,是一家总部位于我国台湾省的跨国企业,以台湾鸿海精密公司为主,他的创始人是郭台铭,1974年前后,郭台铭看到出口制造拥有巨大的潜力,于是找人凑了30万台币,成立了鸿海塑料企业有限公司,走上了创业之路。3年后,黑白电视机在台湾兴起,郭台铭的电视机零配件的质量还不错,但无法生产模具,于是从日本购买设备,建立了模具厂。1980年,在日本考察期间,郭台铭发现电子游戏机和计算机行业非常受年轻人的欢迎,尤其是个人电脑,觉得生产电脑连接器大有可为,于是1983年,郭台铭生产电脑连接器,获得了大量的订单。到了1985 年,郭台铭正式进军国际,当年销售额达到5.6亿台币。但是,当时的台湾是亚洲四小龙之一,意气风发,鸿海集团的业绩并不算特别突出,台湾还有很多比鸿海集团更强的大公司。

而富士康则始于大陆,发展于大陆,这个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。第一个阶段是起步阶段,始于1988年富士康在深圳建厂。1987年底的时候,台湾当局开始允许部分居民回大陆探亲,紧接着,1988年,国务院就出台政策鼓励台湾同胞来大陆投资。刚刚回大陆探亲不久的郭台铭,借着这股政策东风,决定在深圳宝安建立工厂,成为深圳的第一批拓荒者之一,当时,郭台铭并没有沿用台湾鸿海精密这个名字,而是给深圳的这个新厂起了个名字叫富士康。建厂之初,富士康才100多人,所有的中、高层管理人员都是来自台湾。
第二个阶段是迅速扩张期,大致时间段是上世纪的90年代。1990年代开始,富士康就深耕珠三角、长三角和环渤海三大基地,生产线日益多样化,规模不断扩大,在行业内也积累了一定的名气,并通过并购、扩建、搬迁等方式,逐渐像全国布局,先是以深圳为中心,在佛山、东莞、惠州等珠三角城市打造个人电脑产品及其配件的研发、加工制造基地;1992年前后,又以昆山为中心,在上海、淮安、杭州、常熟等长三角地区打造个人电脑及其元件的生产制造基地,2000年前后,又以烟台为核心,在大连、廊坊、营口、秦皇岛等北方城市,打造以手机等移动通信设备、新能源产业等研发制造基地。

几年里,富士康的生产基地不断从沿海扩展到内地、从南方蔓延到北方,一共建了30多个基地,几乎遍布大多数的省份,获得了超常规的发展,1991 年以来,富士康的年均营业收入的复合成长率保持在50%以上。
第三个阶段是富士康的鼎盛阶段,也就是2000年以后。这一时机,由于富士康控制了从筛选原材料、采购零部件到最后的产品组装等完整的生产链条,获得了世界上许多顶级品牌和零售商的生产订单,像苹果、戴尔、IBM、索尼、黑莓、惠普、诺基亚、三星等,几乎全球所有的著名电子品牌,都通过富士康进行代工生产,令其他的竞争对手,像星力达、捷普、伟创力等都望尘莫及。例如,富士康在深圳工业园区的旗舰基地,光员工就有50多万,是世界第二大电子制造商伟创力在珠海生产基地的8倍,跻身世界500强第27位。有数据显示,在2010年后长达几年的时间里,富士康的进出口额占到中国出口总额的3.9%,进口总额的3.6%,是中国最大的外贸企业之一,全球最大的代工企业,被称为“全球代工之王”。

从富士康的发展历程,我们可以看出,富士康不仅始于大陆,而且发展于大陆,自从在深圳建厂后,富士康就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,其凭借的正是中国改革开放释放出的巨大活力。郭台铭的投资节奏基本是从珠三角到长三角,从沿海到内陆,从东部到中西部,每一个节点都几乎与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整体经济的发展路径相吻合。之所以成为“全球代工之王”,与中国大陆的廉价劳动力是密不可分的。可见,正是中国大陆成就了富士康,如果没有中国大陆,富士康不可能有现如今的成就。
频频海外建厂,离开了中国大陆,富士康能成功吗?
值得关注的是,这几年,富士康先后进军美洲、印度和东南亚,但都没有预期中的那么顺利,有些项目甚至直接作废,由于当地工人素质、熟练程度、政策环境、经济环境、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因素的影响,这些工厂大多并不生产苹果公司的产品,或者即使生产,其产能也非常小,而苹果的生意恰恰是富士康最赚钱的业务,那么富士康的这些海外公司的利润应该不会高到哪去。

巴西:巴西是富士康海外建厂的第一站。富士康投资数十亿美元,号称要在巴西建建设“全世界第二大苹果生产线”,帮助当地创造十万个就业岗位,但是好景不长,巴西的经济增速这几年是直线下滑,失业率和通胀率却不断走高,巴西的富士康没坚持几年就开始裁员和降产能了,当地的雇员只有2800人,还不如我国郑州工厂35万名工人的一个零头多。
最后,富士康不得不直接关闭了巴西的iPad生产线,苹果在巴西的产能只够满足当地需求,根本无法实现出口,而富士康在中国的苹果代工产量不仅满足国内使用,而且可以大量出口国际市场。在价格上,巴西富士康也不占优势,之前巴西媒体曾乐观的估计,由于在巴西本地组装,可以使iPad或iPhone降价30%,因为巴西对进口的智能手机征收的税率超过60%。但是,富士康的到来,并没有让苹果产品的价格下降,甚至比美国本土的售价还要高出90%多。

美国:美国的劳动力素质高,但价格贵,很多美国的大公司之所以去发展中国家找代工,也不愿意在美国本土生产,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美国的劳动力成本过高。当初,富士康为美国工厂工人承诺的年薪是5.3万美元,而中国大陆工人的年薪只有不到4万人民币,美国的人工成本相当于中国的8倍左右,这样的成本生产出来的商品能卖出去才怪呢。
2018年,郭台铭宣布要在4年内在美投资100亿美元,并与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一起为威斯康星州的新厂举行动工仪式,要打造世界上最先进的液晶显示(LCD)面板厂,但仅雇用了156名员工,2019年更是传出该工程已经停摆。不过,现在美国承诺为在美国设厂的公司提供补贴,这看起来已经不完全是一种基于商业逻辑的行为,而更多的是基于一定的政治动机,尤其是台湾的企业,据估计,近几年台商赴美投资的规模可能已经超过了1万亿元,仅次于大陆,这里面不只是企业的自愿选择,也有台湾当局的“推动”因素在里面。

但是,台湾企业投资美国的热脸,很可能要碰个冷屁股。就拿富士康来说,苹果现在已经在逐步减轻对富士康的依赖,这也是富士康最为担心的。苹果的一个重要原则,就是要掌握上游供应链,为此,苹果不惜与高通打了好多年的知识产权诉讼战,而对于富士康的代工,苹果更是没什么可顾忌的。之前最多的时候,iPhone的产量有超过50%都是富士康代工,而近年来,苹果的很多代工订单都给了立讯精密,此外,苹果还培养了另外一家智能手机代工厂——和硕科技,在印度,苹果又培养了第三家智能手机代工厂——纬创集团,这里面制衡富士康的意图已经昭然若揭了,而立讯精密已经成为富士康最大的潜在威胁。
印度:在美洲的项目并不顺利,在亚洲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去。富士康与印度风风光光的签署协议,计划于2020年前,在印度建设10-12个工厂,用于消费电子产品的生产,并计划向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投资50亿余美元,招募5万员工。郭台铭甚至放出豪言,十年内要在印度的每一个邦都建立工厂。加上7个联邦属地,印度共有29个邦,富士康计划在全印度部署100万工人,这个规模堪比中国大陆。

但是,据马哈拉施特拉邦工业部长苏巴什·德赛称,50亿美元合作建厂的计划已经取消,原因是“富士康与苹果公司产生了内部矛盾”。富士康否认与苹果产生矛盾,但并没有否认取消建设新厂。实际上,早在2015年,富士康就在印度开设了第一家工厂,并雇用了1.5万名工人,但组装的并不是苹果的产品,而是小米。
直到2019年,富士康在印度建立第二家工厂后,才首次生产印度产的iPhone,但与巴西的情况差不多,产量只能满足当地需求,与中国工厂产量大部分外销根本无法相提并论,中国工厂的优势不仅仅是能够组装产品,而是具有全套的供应链,包括苹果在内的很多电子巨头,都对中国供应链具有很强的依赖。数据显示,苹果48%的供应商都在中国,相反,印度虽然有较为发达的软件产业,但供应链和基础设施严重不足。以基础设施为例,在中国大陆,苹果的供应链几乎都在24小时车程之内,但在印度,许多零件还要依赖远在近6000公里外的广东供应,公路、铁路等配套的基础设施短时间内根本无法跟上,自然增加了产品的成本,使得产品内销当地还可以,但在国际上则失去了价格竞争力。

越南、印尼:越南跟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国非常像,最近几年也特别受到外资企业的青睐,但是越南有一个严重的制约,就是廉价劳动力偏少。越南的总人口才9000多万,还不如我国一个河南省的人口多。鼎盛时期,富士康的员工总人数超过了120万。富士康是做代工的,代工的利润比较微薄,大头都让苹果、三星这样的授权品牌企业赚去了,因此,代工企业要想赚到钱,必须把规模做到最大,把人工成本降到最低,这与越南廉价劳动力人数有限形成冲突。印尼作为东盟最大成员国,它的情况跟越南基本类似,而且印尼的政局十分的不稳定,富士康计划在印尼投资10亿美元,就因“土地问题”而暂停。
由此可见,对于富士康而言,放眼全球,没有哪个国家和地区能够像中国大陆这样具备独特的、无以伦比的优势,要么它们的政局不稳、经济发展不稳,供应链和基础设施跟不上,导致成本上升、产能不上去,比如印度、巴西,要么缺乏足够的廉价劳动力,比如越南、印尼,要么劳动力太贵、导致成本上升,或是出于政治动机,商业上并不划算,比如美国。

以前,我们总认为,14亿人口的中国大陆,是一个庞大的消费市场,但其实,中国大陆还是一个巨大的生产市场,一个巨大的完整的供应链市场,从全球范围来看,供应链是支离破碎的,但是从中国一个市场来看,供应链则是完整的,因此,中国大陆是不可替代的。所以,如今频频出走海外的富士康,在离开了中国大陆后,却处处碰壁,还能否续写辉煌呢?让我们拭目以待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