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说战略思维或战略性思考的目的是眼睛向外,寻找企业增长的机会;那么,策略性思考就是基于企业发展的方向和机会点,确定实现战略目标的打法或举措,显然,策略性思考聚焦企业内部。
战略目标确定之后,大多数企业的常规打法是目标分解与计划制定,目标由上到下层层分解,计划由下到上层层汇总。所谓计划,就是如何实现目标的行动,责任人、完成时间、资源支持、风险分析等,套路很熟悉,方法也明确,年年都在重复目标与计划,但是,所有的计划都按部就班实施完成之后,能保证战略目标的实现吗?
我相信大部分人的回答是否定的,或者说“不一定”或“不知道”,这是非常普遍的现象,我们往往容易陷入目标与计划的技术思维,从常规执行或日常工作的视角来看待计划,而不是从战略目标达成这个结果出发,倒逼过程中哪些是实现目标的关键环节。而这些实现目标的关键环节,就是策略。
很多企业并不缺少目标,也不缺少计划,更不缺乏制定计划的技能,但多数人仅仅把目标分解与制定当做响应上级管理要求的常规任务,没有在“战略目标达成”的目的驱动下做深度思考,并形成策略。而上级往往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对计划进行碰撞研讨,对下属结果达成的承诺兴趣远高于对过程管理的关注。
说了半天,那到底什么是策略?为什么策略性思考对战略的执行至关重要?如果给策略下个定义,可能不太好界定,也不容易理解。举个例子,大家就清楚了。假如某人想减肥,制定的目标是“3个月减重10公斤”,那么这个目标的策略是什么呢?有的读者会说,每天只吃一顿饭,不吃肉,或者每天跑步10公里等,显然,这些对减肥是有帮助的,但这些只是行动措施,类似的行动可以列举很多,但都不是策略。
策略性思考是这样的,面对“3个月减重10公斤”的目标,首先思考:从哪些方面入手才能实现目标?或者要实现目标有哪些关键因素?从这个点入手,我们能想到的有:管住嘴;迈开腿;手术治疗;药物治疗等,后两者显然不是主流,那么“管住嘴”(控制饮食)和“迈开腿”(加强运动)是最关键的两个因素,所以,控制饮食和加强运动就是减肥的两个策略,那么,针对“控制饮食”策略,可以有很多具体的行动,比如少吃,不吃肉,减少热量摄入等等;同样,跑步、游泳、打球、散步等都是“加强运动”策略的行动措施。
由此我们可以看出,策略是战略的路径,也是行动的指引,战略执行更精准的含义是“战略-策略-执行”。但大多数企业的管理者更习惯于具体业务问题的解决以及频频的“救火”行动,更偏向“点式”思维,导致缺乏策略性思考。
那么,管理者如何进行策略性思考的训练呢?
第一,深度思考,挖掘本质问题
首先,要对组织或团队的问题有深入的理解与洞察。团队的问题有很多,哪些是表象问题?哪些是深层次的问题?哪些是本质问题?这些问题之间的关联有哪些?需要管理者逐一进行分析与判断。
比如某销售团队业绩一直上不去,始终在原地徘徊,团队负责人认为是成员能力有问题,于是采取开会培训、带教、陪战等方法提高人的能力,但团队业绩依然没有显著提升,后来才发现,是激励机制有问题,销售提成基数是销售额,导致销售团队一直在“啃老”——老客户,老客户有信任,成交简单,但随着合作的增加,老客户的合作空间变得有限,而新客户开发难度大,成交周期长,所以销售团队不愿开发新客户,导致业绩增量很难达成,了解了这一点,就要对激励机制进行调整,按照客户结构进行设计,新老客户的提成比例一定要不一样,鼓励大家多开发新客户,问题迎刃而解。
只有对团队的问题有深刻洞察,在策略的制定上才能针对关键问题进行展开,这样的策略也才是有价值的,否则就是浮于表面,无法对症下药。
第二,少就是多,聚焦关键策略
大家思考一个问题:策略是越多越好,还是越少越好?显然,策略越清晰,支撑性越强越好。所以,策略一定不能多,多了就没有了重点,也失去了战略的焦点。
管理者要树立“Less is more”(少就是多)的基本原则,聚焦关键策略,而非面面俱到,全而无当。关键策略的制定,又回到对问题的深入理解与洞察,思考深度不够,对问题把握不准,那么关键策略就很难提取出来。
第三,杜绝捷径,不断试错迭代
大多数管理者多多少少都有“省事”的思维定式,认为目标确定了,机制有了,团队就可以自我驱动,全力去实现目标了,殊不知这是不可能的,管理者的这种“走捷径”思维一定要戒除。
“捷径”思维的背后,是管理者“贪图省事”的心态,是逃避策略性思考的典型特征,团队能力如何才能提升?团队凝聚力如何才能打造?离不开管理者与团队成员之间点点滴滴的互动与磨合,上级帮助下属找到实现目标的策略,并将策略细化为行动计划,然后不断在执行过程中监督、检查、指导与纠偏,才能大概率实现目标,否则,只是一厢情愿,黄粱一梦而已。
为什么战略清晰,结果却不好?这是很多组织面临的现实问题,问题大概率不是出在目标与计划上,而是出在策略层面,背后是管理者的策略性思考意识与能力的缺失,只有不断强化策略性思考能力,战略与执行之间才不会脱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