晴雨不悟的秋天,思念如山峦蔓延~~
Hello大家好我是尤娜,硬件数码爱好者一只。今天让我们重拾记忆,研究一块老CPU——酷睿i7-2600K。
酷睿i7-2600K诞生于2011年1月9日,距今已经超过10年。作为一代经典“神U”,它不仅拥有强大的性能和可观的超频潜力,其经典的Sandy Bridge架构影响力可谓持续至今,堪称一段“活着的传奇”。
来到2022年的它,还剩多少战力?在当年拥有一颗它,会有多么风光?
现在让我们来近距离体验,先揭开第一个问题的谜底。
历史
尽管早在2006年Intel就推出了史诗级的Core 2,在架构先进程度上胜过了AMD,但一连几年仍未完成碾压态势——原因是酷睿2存在前端总线带宽这一掣肘,导致无论搭配多好的内存,也只能跑出双通道667~800MHz DDR2的效果来。2008年底问世的Nehalem也就是所谓“初代酷睿”,通过整合IMC解决了这一问题,但终究还是发热巨大的45nm工艺;2010年的Westmere成功tick到了32nm工艺,但上限只有2核4线程的“i3级”。这段时间AMD依靠X3/开核两大法宝田忌赛马,在性价比市场仍拥有相当人气。
最终挥出致命一剑,达成“i3默秒全”荣耀的,正是tock后的2代酷睿Sandy Bridge。这里面固然有AMD自己新架构失手的原因,但Sandy Bridge的成功远不止此,它具备十足的里程碑意义——
- 革命性的Ringbus环形总线:每个核心内部具备独立L1+L2缓存;每个核心对应一个缓存区,可访问全部L3缓存;所有核心与L3缓存维持一致的短通讯距离;集成核显、媒体引擎、系统助手等也各自接入Ringbus。Ringbus奠定了此后许多代CPU,包括对手AMD的设计思路,直到前几天发布的13代酷睿仍在沿用Ringbus。
- 高效率的AVX指令集。它增强了包括整数流水线、浮点吞吐、FMA高精度运算效率在内的诸多CPU性能,更为CPU以外的领域发展提供了助益,今天许多游戏/视频剪辑软件都会使用到AVX加速。
- 推动USB 3.0的普及。这功劳严格说应该属于AMD的A75芯片组,但考虑到2代酷睿极大的装机量,说是被它推动的也不为过。USB 3.0相比上一代2.0脱胎换骨的提升,带动外设/存储大幅进步,令PC用户受益至今。
Sandy Bridge如此高的起点,加之AMD也十分“配合”,到头来让Intel背上了“牙膏厂”的美名——这点大家从后续测评内容就能看出。今天本文的主角i7-2600K,正是Sandy Bridge家族的明星。
(左边是它的小弟奔腾G2030,同样是当年比较有人气一款U)
CPU-Z
i7-2600K隶属LGA1155平台,第3代酷睿Ivy Bridge也沿用了这一平台。再往后就“科技以换平台为本”了。
我选择了来自ROG“纯血”的Maximus V Gene(简称M5G,Z77芯片组)作为它的座驾。猛然发现,这竟然是我人生第一块ROG主板。
i7-2600K继承了前辈i7-870的规格:4核+8线程+8M三级缓存,同期i5家族是4+4+6,i3家族则是2+4+3或4,这套设定一直延续到了2016年的7代酷睿。其基础频率为3.4GHz,单核/全核加速频率分别为3.8/3.6GHz且不锁倍频,拥有强悍的超频能力——实际上今天回首看,它也是最后一代能让你超得很舒服的CPU了。
2代酷睿的超频基本盘普遍在4.4GHz;4.5~4.6可在主板/散热较好时通过加压达成,4.7以上就考验CPU体质了。之后3代酷睿虽然又tick到22nm,但冲高频能力并未显著提升——最要命的是其硅脂取代钎焊的导热设计,使得其反而不如2代酷睿好散热,结果一般也就够超到基本盘了。
我这颗i7-2600K的体质属于中等偏上,可在1.416V电压下超频到全核4.8GHz并通过烤鸡。此时CPU封装功耗在130W以上,27℃室温+雅浚G3镇压下,单烤FPU温度在82~84℃,后续一部分测试便是在这个频率下进行。
i7-2600K还集成了Intel的里程碑核显HD 3000,此前初代酷睿的HD Graphics仅仅是和CPU作为分开的两颗芯片封装在一起,还不能算真正的“核显”。HD 3000拥有12组执行单元(EU),性能相当于同年入门独显GT 610,配合DP接口可输出最多2K 60Hz画面——所以不要再说“xx显卡带不动显示器”了,又不是玩游戏才叫带动。
由于HD 3000性能过弱,本文不再给它增添戏份,后续测试均将其屏蔽。年代感十足的驱动界面啊~~
对比下后辈Arc独显的——
测试平台
我给i7-2600K找的对手是一块现代架构的CPU——锐龙7 5700G,发售于2021年的它,比i7-2600K要年轻了足足10岁!工艺进步到台积电7nm,规模也翻了整整一倍,达到8核16线程。
为了让对比测试变得更“有趣”一点,我加了一些整活操作,最终将选手两两分成了4组——
- 2600K默频,内存为默认的1333MHz 9-9-9-24——此为原始“不折腾”状态下的2600K;
- 2600K超频至全核4.8GHz,内存超频至2133MHz 9-10-10-24——代表顶级的1155平台;
- 5700G关闭一半核心使其与2600K同为4核8线程,并锁频为全核4.4GHz——这样它基本可以代表超频至全核5.0GHz的i7-7700K(下文简称假7700K超频),2600K的后辈;
- 5700G默认设置,开放全部核心(因为原装散热不行,就不再开PBO了)——代表现在的主流CPU。
俩对比组的内存,均是日常我写配置单推荐较多的科赋雷霆X DDR4,超频到3600MHz 16-18-18-36。
多提一嘴i7-2600K的内存搭档三星金条,这款内存也是堪称DDR3的巅峰了,默电直拉2133(但推土机平台好像只能1933),三星正是凭借它战胜尔必达,才坐上内存颗粒老大的宝座。之后三星金条就慢慢从DIY市场消失了,仅存在于笔记本和服务器产品,还充斥着大量假条,一般而言不建议想捡DDR3垃圾的同学买三星了。
有一种说法是,正宗三星金条的PCB板子是下面这样带一点黄色的,上面那种绿油油的就是假条。这两种条子我都收了而且是混插的,发现都能稳跑2133CL9——因此无从验证,有懂得的大佬补充一下最好。
4组选手统一使用来自蓝宝石的RX 590超白金极光特别版独显,这是一张发售于2018年底的高人气甜点卡,基于格芯12nm工艺,36CU共2304个流处理器,性能无比接近上一世代游戏机皇X1X。放到i7-2600K的年代,即便著名的“核弹”GTX 690配上最理想的双芯优化,也无法超越它,作为1080P的搭档应不至于拖后腿。
跑分
惯例总结放前面,详述放后面,太长不看的同学可以只看总结然后快进。
先额外来一波喜闻乐见的娱乐大师经典版,因为分数绝对值过高,没有做进图表里。
默频+默认内存组,i7-2600K的CPU分数约7W,和一代神U E3-1230V2十分相似。
CPU+内存双超组,超频到全核4.8GHz的2600K分数突破9W,这个成绩甚至摸到了多年后已经不再“挤牙膏”的新一代游戏神U i5-8400/9400F。
但即便有高频内存+极低延迟的加成,RX 590显卡的分数提升却并不多,20W出头和俩对比组仿佛——说明即便是默频的i7-2600K+DDR3内存+PCIe 2.0,也足够带满RX 590了;放在上限GTX 690的当年就更是通杀。
多提一嘴:锐龙5000系的APU,桌面端有完整的PCIe 3.0*16,与移动端是不同的。
篇幅所限,以下若无特殊说明,只放CPU+内存双超组的截图。
2~3代酷睿的CPU-Z跑分很有趣,基本就是主频除以10。i7-2600K默频的单核/多核分数都和以前写过的一代神U E3-1230V2很像;超频到全核4.8GHz以后,则可以媲美多年后的i7-6700K/7700!完美诠释了何为()……
和假7700K超频相比的话,单核性能落后27%——Skylake架构的IPC比Sandy Bridge高约25%,考虑到高频衰减的因素,确实很符合理论差距。不过真7700K超频的多核应该只有3000上下,锐龙的超线程效率还是要高一点。
Cinebench R15不动用AVX模块,是一个对老U相对友好的项目。i7-2600K的成绩为单核135多核670,超频以后则可以提升到单核170多核850,25%+级别的提升相当于凭空多出来一个核——所谓“最后一代能让你超得舒服的U”,之后的CPU超频,普遍都更多是一种仪式感了。
R15是比较偏向AMD的,假7700K超频后跑到单核235,真的应该是215~216,回头一算也是高出来约27%。
Cinebench R23因为会动用AVX2模块,只有AVX没AVX2的i7-2600K比较吃亏,默频下单核跑了接近20分钟才完;超频后其单核分数来到920,和假7700K差距拉大到50%以上,很明显是AVX2的功劳。
即便如此,超频后的i7-2600K 4600+的多核分数还是很可观的,已经达到2020年流行的标压游戏本i5-10300H的水平了。考虑到当初仍有不少厂商用10300H带1660Ti甚至2060显卡,我今天的搭配完全算不得“低U高显”。
3DMark11是个已经淘汰的老牌测试项目了,因为恰好和i7-2600K同年代,故搬进来娱乐下,前面的R15还有鲁大师同理。
i7-2600K超频以后的物理分数破万,相比默频提升幅度来到了接近40%!不过和俩对比组的差距还是挺大的。
现在主流的3DMark TimeSpy,它的物理分数会用到AVX2指令集,i7-2600K因此远落后于对比组。
但了个是,单核性能吃亏前提下,图形分数竟然双双压过了对比组!虽然差距较小接近误差级,但我反复跑了好几遍都是主角组表现要好一点,只有把这块RX 590放上我的R9-5900X主力机,方能反超——或许我们可以简单粗暴理解成:Intel的CPU相比AMD,确实更容易驱动显卡满血发挥。
FF15基准测试的情况与Time Spy相似,1080P+标准画质,i7-2600K默频即打败了4核8线程的对比组,超频以后也战胜了完全体的对比组。实际上用R9 5900X来带RX 590也只能跑到将将6600分。
相比后面诸多游戏,FF15的测试脚本其实更贴近实际游玩,它涵盖了驾驶、骑乘、垂钓、战斗、召唤、露营等许多真实游戏内容,而非只是一段单纯的过场动画演示。这个成绩有力的说明,在CPU未出现满载瓶颈的前提下,搭配上合理的显卡,i7-2600K的游戏体验仍然是非常贴近当代U的。
游戏
我挑选了14个游戏,前10个恰好分别发售于2011~2020年,每年1个,各自优化在对应年份也均属于大致正常的水平,还都具备benchmark,能排除操作不当带来的干扰。分辨率均为最通用的1920*1080,正好也顺便带大家回顾下过去10年的游戏硬件需求发展。
最低帧数取1%low,毕竟0.1%low太难为普通玩家所感知,且变数也大。某些截图显示的是0.1%low,1%low是我额外统计的。
篇幅所限就只放帧数截图了,下篇再补上游戏介绍与截图。
2011年也就是i7-2600K诞生的年份,选择的游戏是尘埃3,最高画质,开启4倍抗锯齿。
i7-2600K在默频下吃不满显卡,但平均164,最低119的帧数表现仍属于非常流畅的级别了,当年高刷显示器可不怎么流行。超频后和俩对比组一样都能将显卡大致吃满,最低帧数约等于超频前的平均帧数。
2012年选择了热血无赖,香港版GTA。这游戏最高画质意外的吃显卡,因此降到了高画质。
i7-2600K默频已经能跑到平均100帧了,但最低帧数(最后一个室内场景的)不好看。超频后平均帧数小有提升不意外,但最低帧数竟然一举提升了15以上——可见也不是显卡吃满就代表已经瓶颈了嗷。和俩对比组相比,平均帧数略输一点但差距不大,最低帧数倒是被“一物降一物”了。
2013年也就是下一代架构Haswell已经诞生的年份,选择了古墓丽影9,新三部曲最受好评的一部,最高画质。
这个游戏的基准测试其实与实际游玩有差距,对CPU的压力偏低。但只看成绩,i7-2600K超频后可以一举反杀俩对比组,最低帧数更是默频就已经赢了,不得不赞叹Intel CPU的游戏实力。
2014年选择了中土世界:暗影魔多,当年年度最佳游戏之一,极高画质。
这个游戏多核优化很好,推土机CPU一样可以带动GTX 1060级别的显卡,故四位选手旗鼓相当,硬挑最差那个反而是R7-5700G完全体……其它两位都是94以上,它是93.7四舍五入到的94,难道核心太多掉调度坑了?
最低帧数同样是Intel这边赢。我其实尝试了把画质降低一档测,发现仍是众生平等;再降就有些脱离实际了。
2015年即又一代经典架构Skylake诞生的年份选择古墓丽影:崛起,非常高画质+DX12,抗锯齿选择较省显卡的FXAA。测这个游戏时同学们需要注意,它第一遍benchmark的CPU占用容易过高,最好取第二遍的数值。
从这开始主流游戏其实基本告别“祖传单核”优化了,多核强的CPU容易跑得更高,我这还是被显卡限制住了。i7-2600K超频后和俩对比组基本旗鼓相当,要统计到0.1%low才明显落后;不超频则要吃亏一些,平均低6帧。
2016年选择了孤岛惊魂:原始杀戮,非常高画质。
这个游戏是配置要求一新转折点(在它之前的大革命和巫师3其实也是),GTX 1060级别的显卡无法开最高画质了。降低一档画质以后,四位选手仍拉不开差距,只有默频组受限单核与带宽,最低帧数输得多了一些。
2017年也就是Zen诞生(此后Intel告别了“挤牙膏”之旅)那一年,选择了刺客信条:起源,高画质。
这个游戏在Zen刚发布,7代酷睿仍维持四核的当年是少见的CPU杀手,接下来一代奥德赛再接再厉,荣获“众生平等”美名,但其实起源已经和奥德赛差不多了。它成为本次测试罕见拉开了“三级跳”差距的——
- i7-2600K默频仅能跑到平均45帧,最低更是将将30;
- 超频后提升相比默频非常明显,但相比假7700K超频差距仍然挺大;
- 假7700K超频和5700G完全体倒是没有明显差距,不过如果换更好的显卡(RTX 2060以上)同样会继续拉开。
2018年选择的是古墓丽影:暗影,高画质+DX12,抗锯齿选择TAA。
这个游戏其实也是比较吃CPU的,i7-2600K超频后比默频提升6帧,就幅度而言算挺明显了。有意思的是来到这个年份单核差的最低帧数应该都很吃亏了,但俩主角组的最低帧数仍然胜过了俩对比组,强啊。
2019年选择的是全面战争:三国,中画质。
这个游戏属于策略类型,包含大量AI运算且可能用到AVX2指令集。最终在显卡有瓶颈前提下俩主角组打平,小负假7700K超频;R7-5700G完全体则凭借最强的CPU性能一枝独秀,竟比主角组提升超过10帧。
2020年也就是i7-2600K问世的第十个年头选择的是赛博朋克2077,中画质。
这个游戏如今在中画质下会将FSR档位设为“自动”,还好我实际验证了一下,四位参赛选手应该都是按超级质量(也就是画质保持最全)跑的。平均帧数也只有i7-2600K默频略输,最低完全众生平等,显卡瓶颈很明显了。
后4个均为高人气游戏:LOL、GTA5、吃鸡、永劫,其中永劫已经是2021年的游戏了。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无benchmark或相关功能不完善,因此用MSI Afterburner手动记录各自的帧数表现。
英雄联盟画质为全最高,看过较多我的笔记本测评的同学应该还有印象,它是吃三缓的,因此8M L3的i7-2600K肯定打不过16M的R7-5700G。
不过三缓一致下单核性能/内存带宽/延迟还是有作用的,超频后的i7-2600K,平均帧数相比默频提升了足足50;最低帧数则超过了默频的平均帧数。
侠盗猎车手5画质为非常高,i7-2600K默频并不能带动RX 590全力发挥,后者大多数时候都在摸鱼。
超频后平均帧数一举追上了俩对照组,但最低帧数还是输得比较多,大规模车祸时显卡仍然空载——考虑到这个游戏本质是PS3世代的,发售时主流i5也就4核4线程,我觉得它优化真没传说中那么好。
绝地求生画质为三极致,这时候其实R7-5700G完全体都不能让RX 590始终满载,显卡竟然没了瓶颈。
i7-2600K默频的表现自然是不怎么样,平均帧数120+看上去还行,但最低帧数能低到72,这个还是挺影响突发事件的。由于帧数绝对值较高,且我手打变量控制不算好,超频组+俩对照组基本可视为是相当的表现——这么看这个游戏并非传说中“吃内存带宽”,而是更吃延迟的,DDR3 2133是凭借更低的延迟追上了DDR4 3600。
永劫无间对A卡非常不友好,RX 590竟然只能跑在低(不是最低)画质,中画质就暴降到40~50了。
低画质+TAA抗锯齿设定下,i7-2600K同样是默频吃亏,最低帧数不稳。超频后平均帧数与最低帧数都追上了俩对照组,来到互有胜负的水平,如果配个RTX 3050级别的显卡,玩转1080P高画质应无压力。
生产力
前面的游戏实测,相信让许多同学都分外惊喜——在不刻意上高显前提下,i7-2600K面对晚出十年,规模翻倍,单核强1/3以上的后辈,竟然大多数时候都不落下风!那干活又会如何呢?我们先上强度高的专业软件。
emmmm,似乎有些不太好看了……
PS众所周知是吃内存容量的,但同样是16GB内存,i7-2600K相比R7-5700G输了一大截。即便CPU内存双超的成绩仍然不理想,还没达到多年后i5-1135G7轻薄本+核显的水平——这应该是DDR3内存最大的痛了。
A卡做PR是有瓶颈的,但在对手也用同一张显卡前提下依然惨败。
AE则干脆跑到一半报错中止了,猜测是我评测时惯用的Adobe CC版本太新了,可能需要一些2代酷睿不支持的特性,得换成老版本才可以。
SPECviewperf的情况则要好不少,回归互有胜负的状态,甚至默频都可以打一打。毕竟以前笔记本评测我也提过,这个对配置的要求约等于3A游戏。
再看下强度偏低的PCMark10现代办公……似乎仍然不咋地。
i7-2600K超频以后的整体提升非常大,相比默频的4809总分提升了20%,实际操作起来是明显觉得开关软件的速度都比默频快了,但和R7-5700G相比还是无奈的败下阵来。
当然可以看出,这里面更多项目考验单核,砍去一半核心还略微降频的假7700K超频表现依旧强力。
功耗/温度
此处选用默频展示功耗(内存超频我忘记改回去了)。由于散热条件不一样,对比组的温度就不放进来了。
i7-2600K虽然是老旧的32nm工艺,但得益于Intel优秀的睿频调教,其轻负载下功耗并不高,桌面待机时仅有10W左右;即便按我上面加压超频到全核4.8GHz,也只是提升到35W,用Offset模式应该还能压低一些。
对手R7-5700G因为脱胎自笔记本,这一点当然更有优势。但换成R7-5700X之类具备独立IO die的传统桌面CPU就要高得多了,即便是比Intel 32nm新至少3代的台积电7nm(IO die为格芯12nm),也可以逼近30W。
本地播放1080P视频(均选择显卡硬解,下同)时,i7-2600K的功耗略微上涨至19W;超频后则是37W。
哔哩哔哩在线观看1080P视频,打开弹幕以后的功耗是33W,比对手高得仍然有限;超频后则是48W。
FF15基准测试里,i7-2600K功耗最高的场景其实是陆行鸟而非战斗,不过为了跟对手R7-5700G统一一下,只取战斗时候的最大值(因此无法截图)。默频最高飙到72W,超频后反而不算特别夸张84W。
benchmark跑完的结算场景,默频功耗47W,超频略高56W。对手5700G作为APU游戏功耗控制是非常出色的,但传统桌面就很悲剧了,像5950X如果开启PBO玩游戏,功耗甚至可以超过标注TDP。
AIDA64单烤CPU(非FPU,只动用整数单元)时,i7-2600K封装功耗55W,甚至还要低于对手(叫你核心多);超频时则只提升到70W左右。
单烤FPU,超频的之前已经展示过了。默频下i7-2600K稳定运行在全核3.6GHz,工作电压1.311V,封装功耗92W尚不及TDP标注值;我测试时室温达到27℃,但在雅浚G3压制下它仍只有62℃,非常凉快。
结语
问世10余年,i7-2600K在今天仍出乎想象的能打!尤其CPU和内存双超之下,面对晚出十年,规模翻倍,单核强1/3以上的后辈R7-5700G,游戏领域仍然不落下风——可能你会说我选的显卡低了,但又有几位会用仅支持PCIe2.0的它带3060Ti、3070们呢?实际上它在2K分辨率下带个3060/6650XT也足够能战。
当然前提是你只打游戏。来到干活领域,i7-2600K超频后仍然不算强的单核性能,4核8线程的较小规模,缺少DDR4/AVX2的支持,还是非常吃力的——实际上即便是日常使用+桌面办公,PCMark10的实测也比当下主流CPU差了非常多,只不过有些超出人类感知范围了。13秒变10秒你可以体验到,1.3秒变1秒就未必了。
不过千万别忘了,i7-2600K已经11马上要12岁了。它问世的年代,iPhone还仅仅出到4,微博微信都刚开始普及不久,姚明还是现役运动员,周杰伦的嗓子还在巅峰。以游戏机视角看,一颗PS3世代的CPU,来到PS5的年代依然可战,这是非常难以想象的——或许Intel真的没有“挤牙膏”,实在是当年Sandy Bridge们的起点就太高了,才导致后续几代CPU们提升艰难。
i7-2600K作为一代传奇神U,今天依然存活。
凝视蓄势待发的后辈——13代酷睿,回想自己当年的英姿,它嘴角想必也会有笑意吧。